纠正up主“看懂工作室”关于“斯图卡之雨”视频中的错误

首先我声明对事不对人,仅仅是在看视频时发现了一些不妥之处,想指出来,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看视频里的建模演示的,觉得制作十分精美,up也相比用心了,只是希望在措辞和资料的查找上多加改进。

原视频

先放截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首先早期德国空军内部主要有两个高层人物反对俯冲轰炸,一位德空技术总监是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利芬少校(红男爵的表弟,一战王牌飞行员,战绩7架,后官至空军元帅),而另一位是空军装备部长(同时也是航空次长)厄哈德-米尔希。里希特利芬受当时性能低劣的he50影响认为在地面防空火力和战斗机面前俯冲轰炸机很难生存,俯冲恢复过程飞机很容易受到攻击(实际上他指出的两点正是斯图卡的最大弱点,是很有道理的),米尔希则认为一般飞行员无法承受俯冲飞行的巨大过载。不过他们也同意进一步试验俯冲轰炸,用军事事实来判断。

然而俯冲轰炸战术也得到了恩斯特-乌德特(一战德军第二王牌飞行员,总战绩62架,在一战就取得了阔日杜布一样的成绩)的大力支持(他后来甚至产生了所有轰炸机都需要有俯冲轰炸能力的极端想法,最终导致了畸形的he177,一款能俯冲轰炸的重轰的诞生)。同时当时的空军参谋长沃思尔-维瓦尔将军也支持俯冲轰炸技术,而戈林本人更是在1933年夏天转变了对俯冲轰炸的态度,成为了坚定的俯冲轰炸战术支持者,以个人的名义用政府的资金从美国寇蒂斯公司购买了一架F-11C-2“苍鹰”俯冲轰炸机来做研究学习。

以上仅是对俯冲轰炸战术的反对与支持,关于斯图卡飞机本身的反对则是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利芬与1936年6月9日要求停止一切ju87的研究活动,但是第二天,乌德特就撤销了里希霍特芬的禁令,里希霍特芬本人(当时他是“秃鹫军团”的参谋长)在西班牙战场上亲眼看到ju87对西班牙共和党人舰船和地面目标的破坏性效果后就转变成了俯冲轰炸的热烈支持者,不仅如此,他还让技术人员为地面部队开发出了一种地空通讯和导引装备,使地面部队能很快引导俯冲轰炸机前来支援,大大提高了空军的作战效率。到此,德国高层内部对于ju87的反对就基本消失。

而后仅仅是对地攻击兵种总监胡贝图斯-希特施霍尔德上校在一份报告中抱怨1943年部分单位装备的ju87已经老旧过时,不能得到更先进的fw190来替换,平心而论,此时的ju87确实已经性能落后了,德军内部也有替换ju87的计划,这是自然的飞机型号更新,不能称得上“讨厌的人比敌人还多”和“充满争议”(更别提早期ju87尖利的呼啸是不少盟军士兵的噩梦,ju87的形象也频繁出现在德国宣传影片、电影与海报中,成为了闪电战的象征,证明了德国人对其的认可)。

这段我认为问题更多了,俯冲轰炸机的出现就是为了提高轰炸的精确性,在确保精确性与俯冲时的可操控性的同时牺牲了载弹量与续航力,一般执行对点目标的精确轰炸,与水平轰炸机高载弹量,长航程与相对差的精确性则基本上完全相反,水平轰炸机主要执行的是对面目标的轰炸(ju88这种有俯冲轰炸能力的水平轰炸机与采用水平轰炸机进行“跳弹”攻击为特例),可见俯冲轰炸机与水平轰炸机在基本上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双方的任务确实有部分重叠,但不能说“抢饭碗”。

挑一个小刺,保加利亚与奥斯曼帝国也是交战国,但没有轰炸机部队

俯冲轰炸战术由英国皇家空军最先开创。1918年3月14日英国皇家飞行队第84中队威廉姆-亨利-布朗少尉驾驶S.E.5a战斗机在机腹部安装了一个炸弹挂架。在圣康坦(法国北部索姆河畔)东部的运河上用俯冲轰炸技术炸沉了一艘德国运送弹药的驳船。被称为是世界上首次俯冲轰炸,英国皇家空军也进行过俯冲轰炸的探索和研究,当时的考虑其实倒不是为了提高轰炸精度,而是为了便于飞行员观察目标位置,以便能把炸弹投给目标。但在当时,飞机脆弱的机体结构导致俯冲轰炸十分危险,所以英军并没有大规模使用这种战术。一战结束后几个月,英国皇家飞行协会位于奥福德尼斯(萨福克郡沿岸)的武器试验站仍在使用S.E.5a和“骆驼”战斗机进行俯冲轰炸测试。但是后来皇家空军高层(1918年4月1日改名)认为俯冲轰炸的精度严重地得不偿失。

而美国方面最早使用俯冲轰炸战术的时间是海军陆战队1919年轰炸海地(当时为美国殖民地)叛乱与1926年入侵尼加拉瓜时使用。美国最早对俯冲轰炸技术感兴趣的一大原因除了能打击海面舰船外,是俯冲轰炸能很好的对付藏在茂密丛林中的叛乱者(地面炮兵和水平轰炸效果比较差,而上世纪20年代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镇压一些中美洲国家叛乱)

其实1920年左右,德国防空办公室的一个航空装备督查署就考虑过了通过俯冲轰炸提高轰炸技术的问题,只是那个时候,德国人并没有多少机会去验证这种方法。

早在1928年,容克公司的K 47战斗机就已经在瑞典首飞成功,随后便在利佩茨克飞行训练中心(苏联境内,根据《拉巴洛条约》德国在此秘密进行航空试验与飞行员培训)与瑞典(容克斯公司在此开设了分公司,以躲避《凡尔赛公约》对德的限制)进行秘密评估和测试,1931年容克斯公司在K 47战斗机上做了些改动,使其也能进行俯冲轰炸,对此在瑞典进行了包括日间与夜间的俯冲轰炸适用性试验,并取得了成功,并开发出了陀螺稳定俯冲仪等提高俯冲轰炸精度的设备,K 47为了能够俯冲轰炸便采用了带斜支撑的全金属机翼加强结构强度,以承受高速俯冲后拉起的应力。K 47能携带100kg的炸弹(翼下挂载8枚12.5kg的高爆破片炸弹或两枚50kg炸弹),但德国军方认为其价格过高,便没有下单大批量订购,德国军队仅有的4架飞机最终半军事半民用使用到寿命结束。

有趣的是苏联和中国国民政府也曾经购买过K 47,中国的K 47甚至参加了抗日战争并取得了战绩。

而在1931年,亨克尔公司也研制出了德国第一架俯冲轰炸机He 50aL,并于1932年春改称He 50v1给德国国防部高级官员做了俯冲轰炸飞行表演,通过俯冲轰炸投放了总共500kg的重物,表演结束后当即获得了三架订单,亨克尔公司于1932年夏天交付了这三架飞机,并先后于德国雷希林和苏联利佩茨克进行各种测试于试验,He 50D飞机也远销日本,成为日本研制爱知D1A舰载俯冲轰炸机的基础。

可见德国对俯冲轰炸的探索是早于1933年的。

这段话对于斯图卡自动拉起装置的认识就是错误的(少截了一句“更喜欢依靠”,原话应该是“但傲慢的德军飞行员更喜欢依靠自己的感觉”)

简单机翻一下:

该系统被自动俯冲系统。一些Ju-88型号、Ju-87B和之后的型号都有该系统。这是一种设计用于在俯冲轰炸任务中自动俯冲的系统。它使飞行员能够集中精力将目标保持在瞄准器的十字准线内,并将高G对飞行员的影响最小化到最低。炸弹释放后,该系统有效地将飞机从俯冲中拉出,并自动使飞机恢复水平飞行。操作如下:在开始俯冲之前,炸弹释放高度设置在驾驶舱仪表板的高度计上。按下自动俯冲按钮,提升升降舵配平,降低俯冲制动器,并将操纵杆拉力限制在5度。然后,飞行员降低机头,开始猛烈攻击,将目标对准陀螺Stuvi投弹瞄准器计算机。当飞机到达炸弹释放高度仪表的高度时,会发出警报,仪表板上会出现一盏灯。这是飞行员释放炸弹的信号。放下炸弹会激活回收系统,飞机会自动脱离俯冲和恢复飞行高度。然后飞行员将拉起或机动离开攻击区域。来源:Ju-87 D/GStuka Aero Detail 11 Ju-87 B2操作员手册

可见视频对于自动拉起装置的认识就是完全错误的,它并不是一个“达到高度自动拉起”的装置,而是一个“投弹后自动拉起,在俯冲过程中提高轰炸精度,防止拉起角度过大导致飞行员黑视”的装置,在此次事故中德国飞行员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投下水泥模拟弹,何来后面的“自动拉起”?而后面对于所谓德军飞行员“傲慢”“自大”切断系统的论断更是毫无根据的臆想,德军早期飞行员可能确实会有不顾高度投弹的情况,但这是为了提高命中精度,而非什么“自大”“傲慢”

后面视频中描述的具体事件过程则并无太大问题,不过树林建模错误,西格尔拉起时正好穿过了树林防火隔道,而非在树林上拉起,两架僚机事故照片配图错误,后一张照片按照描述应该是是第三编队两名改出俯冲后陷入筋斗状态座机朝上坠毁的照片。

主要参考资料:《尖叫死神》武汉大学出版社高智著

标签:

X
X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信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